孔子是自然之子,他喜欢徘徊于天地山川之间,欣赏它们的壮丽秀美,感受它们的崇高伟大。日月星辰,风云雷电,高山流水,无一不引起他心灵的共鸣,使他不断从中领会出无穷哲理和汲取力量。在他心目中,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是统一的——
智者乐水
孔子喜欢流水。不过,他喜欢的不是戏水,而是观水,以一种赞赏、尊重甚至肃然起敬的心态观水。
他讲课之余,常带着弟子们在泮池边散步休息。此池现仍在孔庙之东,垂柳环绕,荷花摇曳。孔庙东南角有观川亭,从这儿可见到山下五川汇流的漻河。
孔子可能不止一次地在此伫立,观看日夜不停、一去不返的河水,发出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!”的感慨,被听到的弟子们后来收录在《论语》之中,引发出后世读者各种解读和联想。
然而,使孔子真正震撼的是黄河。
当然,此黄河非自西汉起因生态失衡、河水夹带大量上中游黄土高原泥沙而开始被称为黄河的大河,更非今天这种水质劣四类、时断时续的黄河。
春秋时期,由于上中游植被尚未遭大规模破坏,水质清澈轻盈,流速轻快,水量很大,人们就是称其为河。
当孔子一行来到河边准备去晋国时,孔子被这条波澜壮阔浩荡奔流的大河深深吸引住了,久久观赏着,最终忍不住发出了“美哉水,洋洋乎!”的由衷赞叹,崇敬之情溢于言表。
由于孔子这么喜欢观水,以至到了战国时代,徐子还特意为此请教孔子的后世弟子孟轲:“孔子多次赞美‘流水啊,流水啊’,这是为什么呢?”
孟轲回答说:“水从源泉中流出,日夜不停,注满各种坑槽洼地后继续前进,流入大海,所以孔子赞美流水。如果水没源头,像夏天暴雨那样,虽可一时灌满沟渠池塘,但不久就干涸了,又有什么可值得赞美的呢?”意为不随时学习补充学问之人如夏季无根之水,迟早干涸。
然而,最全面的还是孔子自己的看法。
子贡问:“君子为什么看到河流就要驻足观赏?”
孔子回答:“因为河水的特质很像君子的德行。你看它不择地而流如君子之无私,给流经处带来生机如君子之仁慈,总遵行一定路线如君子之行义,浅处流畅深处难测如君子之智慧,冲下万丈深渊毫不犹豫如君子之勇毅,和缓处绵延不绝如君子之坦荡,不拒绝污泥浊水如君子之包容,洗净不洁如君子之教化,水面平平如君子之公正,九曲流转仍奔向东方如君子之意志坚定。
所以,君子看到河流总是要驻足观赏以激励自己。”说得真好,君子的人格胸襟,不就是一条奔流向海的滔滔大河吗?
仁者乐山
孔子一生似乎也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征在按当时民俗,多次去曲阜东南的一个小山包尼丘祈祷求子,颜征在于尼丘东坡一个不大的山洞里生下孔子,因是祈祷尼丘而得之于尼丘,故名孔丘。
孔子三岁时失父,十七岁时母贫病而亡,经向乡亲们打听父葬处,将母亲与之合葬于曲阜东约15公里的防山,俗称梁公林,现今仍在。
鲁境之东有东山,北有泰山。
孔子不止一次地与泰山打交道,他“登东山而小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”,那致力于天下太平的胸怀和治国理想,当与其登泰山观天下有关。
孔子在泰山脚下遇亲人死于虎口之妇女,说明当时泰山尚有虎但已成生态孤岛,虎之生存空间已很小且食物链也将断裂,被迫攻击进入其领地开荒逃亡苛政的百姓。
有一次,孔子和弟子们在泰山边见到一位叫荣声期的老人弹琴唱歌自娱自乐。
孔子上前请教:“老先生为何如此快乐?” [page]
老人回答:“快乐的事太多了!天生万物,我幸而为人;有人短命,可我九十五岁了;我虽穷,但穷是读书人常态;我虽会死,但死是人生自然结局。既然如此,我又有什么可值得忧虑的事呢?当然快乐了!”
孔子赞叹道:“好一个豁达睿智的老人!”
孔子反对贵族乱政的活动也延伸到了泰山。
祭祀泰山是天子、诸侯之典,可仅为大夫却掌实权的鲁国贵族季康子也要去祭祀泰山。
孔子对已做了季氏家臣的弟子冉有说:“你不能阻止季康子祭泰山吗?”
冉有说:“不能。”
孔子生气地说:“泰山之神是不会接受这种僭越祭祀的。”
孔子喜山之伟岸,喜水之奔腾。
他说:“智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智者动,仁者静。智者乐,仁者寿。”此言再往前推一步,即为“乐于山水者,智且仁也。”这正是孔子的“夫子自道”,而致力保护山水者,不更是智且仁,乐且寿吗?
自然之子
在孔子看来,天地万物依照自然规律正常运转,与人类社会的有序活动是统一的。
儒家文化之精髓,在于其要求事物都应纳入合理正常的轨道运行。
脱离就不和谐,不和谐就天下大乱,天下大乱就百姓遭殃,生态也被破坏,就要将其理顺,仁政、礼治都不过是其手段。
在这个观念上,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环保理念相当契合。
孔子也用自然现象对比人类社会,他说:“天无二日,民无二王。”如果搞多中心,天子、诸侯、大夫、陪臣各唱各的调,百姓不知该听谁的,政治就乱套了。
他把“德治”即教育列为执政的中心,说:“为政以德,好比众星拱卫在北极星周围。”
孔子闻过则喜,说:“我真幸运,有了错误就会有人批评指出。”
因此弟子们以日月之食形容孔子:“君子的过错就像日月之食,人人都看见;迅速改正,人人都钦佩。”
那种文过饰非甚至互相包庇的,自然非小人莫属。
遇到狂风暴雨雷声大作之时,孔子的神态恭敬而严肃,以示对大自然伟力的尊重。用今天的说法,就是敬畏自然。
孔子歌颂上天:“天说过什么呢?四时运行,万物生长,都在按它的规律进行着,天用得着说什么吗?” [page]
孔子赞美大地:“地比什么都低下,可深挖就出泉水,播种就发五谷。草木生长,鸟兽繁衍,所有生命都源于大地,所有死亡都归于大地。大地养育万物,包容一切,但从未听它说过什么。”
天地是伟大而谦虚的,从不自夸人,不也应当以此自励吗?
曲阜城南有沂水,河边至今尚存夏季跳求雨舞的舞雩台。
孔子有一次问几位身边弟子的志向,对子路、冉有、公西华的回答都一一点评,认为均有可取之处。
可是,弟子曾点似乎对老师和同学们有关治国平天下的热烈讨论不感兴趣,在一旁心不在焉地随手抚弄着老师的琴。
孔子对一直没吭声的曾点说:“你也不妨说说自己的理想吧。”
曾点停止抚琴,慢悠悠地说:“我的理想嘛,就是在暮春三月脱下臃肿的棉袄,穿上轻薄的夹衣,和一帮年轻朋友到沂水中去洗澡戏水,泡够了就登上舞雩台让春风吹干,尽情游玩,然后一路放开嗓门唱着歌回家去。”
这是一幅天下太平、社会安定、百姓自在生活,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,也正是孔子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。
孔子忍不住赞叹道:“太好了,我的理想跟曾点一样啊!”
公元前479年四月,就是孔子向往的与众弟子同游沂水的暮春之际,已七十三岁的孔子预感自己时日不多,以苍老悲凉的声音唱道:“泰山要倒了,梁柱要断了,哲人要死了!”
七日后,这位忧国忧民的自然之子,怀着未能使天下太平的遗憾离开了人间,永远沉睡在他一生热爱崇敬的天地山川之间,与之融为一体。
太史公司马迁写道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说的就是孔子这样的人吧!”
而孔子向往的人间天堂,已成为后世一切志士仁人的奋斗方向。